看《漫长的季节》,你们有没有觉得,东北伤痕文学其实就是《红楼梦》?是一群天真的人,突然被一种巨大的不可抗力搞到一无所有的故事。
计划经济下的东北老工业厂区就是大观园。这些作品中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弗洛伊德、钢琴、拉丁舞、萨克斯,工人们一边劳其筋骨,竟也兼顾了陶冶情操。这些作品中出现了一个个天真澎湃到反常到搞笑的人物,其实只要留心上一辈,你会相信一个王响这样“以厂为家”的全套积极份子是真实存在的;龚彪同样天真,丽茹说得没错,彪子是真的爱学习,那种对于知识的热爱,除了拿来装逼之外,几乎是纯然的;甚至很多作品中大量的所谓的反面人物,比如管计划生育的小领导,念下岗名单的人,他们中很多人也天真而茫然地相信,自己与伟大光荣正确站在了一起。所有人都浑朴可爱,面目无憎。
东北当然是一个被凭空制造出来的乌托邦,它悬空在整个国家非常巨大的贫穷和苦难之上,但它的内部却是生存无忧的,自给自足的,革命乐观的,浪漫多情的。乌托邦是被塑造的,但人心却是真真正正与乌托邦同构的。他们中的几乎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与时代共舞的最高的情绪价值。
所以,当乌托邦轰然倒塌的时候,失落打在人心上,痛当然是巨大的,毁灭性的。但人心却不是不古的,那种被乌托邦精神喂养起来的天真几乎成为了东北人的底色。天真是一块毛玻璃,当它与快乐叠加时,便呈现一种温柔的玫瑰色,而它与痛苦叠加时,便呈现出一种绵长的感伤,再巨大的毁灭性的苦也被幽默轻轻包裹起来,甚至用宽恕一笔带过了。
这两天我经常刷到有的东北人说,你们看东北电视剧,觉得嘴碎,恨不得一句一个梗,这真的不是小品式的夸张,是我们东北人真是这样的云云。其实“恨不得一句一个梗”和“恨不得一步一句诗”,是一样的饱满而天真的东西,这是乌托邦的语言,现实的乌托邦倒塌了,人心还是很难从废墟中爬出来。
自然,造物者心里是有杆秤的,明白何为此消彼长。“港商”待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然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逃不过的是拨弄秤杆的翻云覆雨手。
哈哈哈哈哈不知道大家平时要作重大决定时,会和谁商量。
刚刚知道我有个朋友,她每次遇到人生中的各种难题,关于工作、友谊、爱情婚姻……都会找三个人:
心理咨询师、算命先生、律师。
综合三个人的意见后再作出决定。
心理咨询师,给她力量。
算命先生,让她相信运气。
而律师,帮她避免损失。
父母早就没有能力指导我们的人生,朋友也会经常给出不靠谱的建议。
也是挺全面了。。。
【一个少年班的副厅级干部移民匈牙利……】
在匈牙利,我见到了一个更神奇的华人老周。
老周出生于黑龙江,16岁少年班进到北京上大学,当时他们高校的一个少年班,就招了20人,老周在5年时间同一所学校读完本科研究生博士……
完成学业后,马上无缝衔接进入国家部门工作,在2017年,他才三十多岁,他已经是副厅级干部。
那时候他们朋友圈圈子有一股风气,那时候匈牙利一个移民项目巴拉巴拉,形容匈牙利多好多好……
他说,自己脑抽一是糊涂,反正就办理了匈牙利的欧洲永居,然后周围一圈十几个人,全部移民到了匈牙利。
老周说,2017年是最后一波匈牙利“国债移民”,也就是你买匈牙利的国债,25万欧,五年后原封不动的还给你25万欧,我一家三口都变成欧洲永居。
我问,那比买房投资移民划算,最后汇率涨了还是跌了?
老周说,跌了10%左右,不过是获得了永居身份,25万欧全款到账。2017年是最后一波,后面这个项目就完全停了。
我问,你为什么要辞职?
他说,不是辞职,属于内退,我有25年工龄,为国家服务了25年了。
我说,等等,你才40出头,你哪来的25年工龄?
他说,我是少年班,从16岁进北京上本科第一天起,就开始算工龄,等我内退,刚好25年工龄。
(老周2017年先偷偷办了欧洲永居,之后几年才想单位申请内退,因为光内退审计就要三年时间)
我说,你才40出头,已经副厅级了,明明前途无量,当初怎么莫名其妙移民匈牙利?
他说,就是犯傻了呗,主要是当时朋友圈圈子十几个人,四五户家庭相互影响,整个圈子都是这样,会影响个人判断力。全部都移民(拿永居)过来了。
我鲁豫脸:我不信,你该不会犯事了吧,才这样逃出来的?
老周拍拍大腿,就是提前退休,拿来的犯事,内退是需要纪委审计的,把你所有背景审核的清清白白,最后才能够申请内退。反正国家有这个政策吗,能提前退休,那就可以提前退休。
我说,那当初一起移民到匈牙利的朋友还有联系吗?
老周说,现在基本不来往了……
如今老周暂住在一个临时居所里,是前南斯拉夫时期的老公寓,我在他家租用了一下厨房,煮了一袋螺蛳粉。
他说他在市中心买了一套80平米的新房,正在装修,三室一厅,环境很好。大概150万人民币。
他现在的生活状态就是每天看游戏直播,然后一直在不停的抽烟,平时没啥事情做,是很空闲,但是我感受到他非常无聊,肯定和国内众星捧月的感受不一样。
我问他后悔吗?
他说,怎么说呢,没有什么后悔不后悔的。
打败格力的,不会是美的,也不会是海尔,如同打败谷歌的,不会是百度或者必应,而是chstgpt
珠海来了一个挖挖市长,到处开挖
OpenAI, ChatGPT,有时候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1、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共和国关于建立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发表。
2、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批准大连大窑湾港作为离境港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3、住建部等15部门要求全面加强经营性自建房安全管理。
4、国家税务总局通知,自5月1日起,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期限延长至2024年底。
5、国家移民管理机构举行戍守边疆纪念章首次颁发仪式,首批8487名同志获颁。
6、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我国正研制巡天望远镜,有望探测42%范围的天区,未来还可通过巡天望远镜获得宇宙的完整景象。
7、研究数据显示:2035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或将增长到81.3岁。
8、西安一地禁止村民栽种蔬菜瓜果,官方通报批评:村干部拔高要求,属不当倡议。
9、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将于6日开通。
10、广东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服务已全面开通,年满16周岁居民可通过“粤居码”微信小程序进行填报。
11、江苏南京发布通知,6月起,新建小区地下车库充电设施比例不应低于总车位20%。
12、福建通过办法,放生野生动物不得危害人畜安全,违反规定的,将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13、四川出台方案,提出在现有要求基础上,分类划定、逐步提高艺术类各专业高考文化成绩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14、浙江电竞运动员4月起可持证上岗:须年满18周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15、争议之下,山西泽州生育政策删除“二三孩中考加10分”表述。
16、数据显示,雄安新区设立6周年来,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4%。
17、黄河全域4月1日进入禁渔期,黄河禁渔专项执法行动启动。微信搜:读报时间到了
18、美国媒体报道:拜登正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对常用白炽灯泡实施全面禁令,作为其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气候议程的一部分。
19、去英语、去美元,意大利或将禁止使用英语,违者最高罚款10万欧元。
20、匈牙利总理曝欧盟计划向乌派兵,俄官员表示:这是危险想法。
无惧困难的人,往往看起来自信满满,脸上挂着一抹暖暖的微笑。他们并非生活上事事如意,只是明白,能击败困难的永远是乐观与微笑。新的一天,愿你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生活,早安!
“头脑风暴”的五条规则是:
①头脑风暴会上没有坏主意;
②不对任何主意做积极或消极的评断;
③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
④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
⑤每个人和每个观点都有同等的价值。
普林斯顿教授:一个普遍的坏习惯阻碍了中国学生的长远发展
01.看过几百份“个人陈述”,少有“真实”的
每年一月底,我会拿到所有申请普林斯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我们系要招收25名学生,其中会有4个中国学生的名额。我收到的申请大约有七八十份,然后从中挑出10-15名左右的“候选人”。
每份申请里都包括:本科各科成绩单、托福和GRE的考分、个人陈述以及推荐信。我把成绩看做是定量材料,而个人陈述和推荐信是弹性材料。每份材料我都看的很仔细,不过弹性部分会告诉我更多的信息。
问:“个人陈述”都写些什么呢?
康毅滨:就是说说你对分子生物学专业的看法,为什么要申请这个专业以及为什么要申请普林斯顿。
问:你看过几百份“个人陈述”,中国学生表现如何呢?
康毅滨:中国学生的GRE能考得很好,不过他们的“个人陈述”经常千篇一律,缺乏特点。我感觉很多人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或者过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
问:一份真实的“个人陈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康毅滨:我记得有个学生说他以前的专业是电子工程,后来才慢慢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是生物。然后不顾绝大多数人的反对转了系。由于基础薄弱,所以他读得比较吃力,但每一学期都会比上一学期进步一些。所以他愿意坚持下去。
这份“个人陈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名学生展示出了他在寻找和实现梦想过程中的困惑和欣喜。
我们去年录取的一名女生,她在“陈述”中坦率地指出了母校在专业上的问题:她很遗憾本科四年没有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个人陈述中带着对专业追求的渴望。
二月初,我会对初选出来的人进行电话面试。虽然看不到对方,但从交谈中,也能判断出对方是什么样子的学生。
02.我们要的是真正热爱科学且诚实的人
问:在电话里你都问他们什么问题?
康毅滨:我会考察英文口语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是请他们讲讲科研经历,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状况之类。
问:接到电话面试的学生,会很紧张吧?
康毅滨:电话面试大约一个小时,45分钟说英语,15分钟用中文。就算英语不是特别好,学生还可以用中文完整地表达自己。遗憾的是大部分中国学生会把它当成“考试”,而不是一个和我们沟通的机会,所以有些人会非常紧张,影响表达。
问:他们如何回答你的问题呢?
康毅滨:我能听的出来,有些学生会(她)事先在写好答案,在电话面试时照着念,或者是照着背。有些学生显然是提前排练了,回答得非常溜,好像在做演讲报告。但是内容和我的问题关系不大。
问:他们留给你什么印象?
康毅滨:那些“答非所问”的学生,我的印象是可能没有做过真正独立的研究,也可能是不够自信。我希望学生在这个环节能展现真实的自已,而不是一个刻意包装的、完美到失真的“加工成品”。
问:也许是没人有教育该如何应对这类面试,或者是他们不知道说实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康毅滨:我们想要真正热爱科学且诚实的人。
这有一个案例:去年申请快截止的那一刻,我收到了一份申请,条件挺好。我就给他打电话进行面试。他很坦诚地告诉我说,他很早就进实验室了,工作也很努力,但不知道为什么,实验总不是很顺利。他很清楚地描述了他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问题所作出的种种尝试。表面上看,他的科研并不成功,但他认真、诚实、努力,这已经具备了一个科学家、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问:电话面试会决定录取结果吗?
康毅滨:不是的,电话面试结束后,我会在候选人中反复地掂量、比较。成绩的高低往往不是决定因素,我更在意从各种细节方面看到的非智力因素。
问:分数有多重要?
康毅滨:分数很重要,但不是绝对因素。要知道申请普林斯顿的学生几乎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尖子,经过高等教育选拔过的人,智力上来说差距并不大。我会仔细看每一门的成绩,但并不一定录取分数最高的。往往第一名和第七八名的实力并不相差太远。
录取与否,智力以外的因素很重要。比如说我曾经录取了一个来自河南农村的学生,初中就在县城住校,吃过不少苦。即使在在电话和邮件里,你也能感觉到她很谦和。没有一些被宠惯的尖子生的趾高气昂。不像有的学生那样自信到傲慢自负的程度,觉得自己不去普林斯顿就要去哈佛,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还有个学生,他会和老师“套瓷”,但不是恭维、拍马屁、套近乎,而是自己的确做过研究,对老师有真正的了解,提问很专业,很深入。这样的学生,不油嘴滑舌,并且给人一种认真负责,尊重机遇的感觉。
03.中国学生的功利心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问:中国学生进入普林斯顿或者其他顶尖大学后,还要克服哪些困难?
康毅滨:来上海之前,我在福建老家陪父亲、侄子待了十多天。
读五年级的侄子讲了这样一件事: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要在班上找一个“对手”。每次考试后,赢的同学受表扬,输的要被批评。在这样的氛围中,班上学习好的同学也不大愿意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让我震惊的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里有太多类似“竞争激励”机制。中国教育从小学——不,从幼儿园——就开始灌输的狭隘的竞争意识,清楚地烙在这些留学生的身上,困扰着他们。
普林斯顿是金字塔尖上的精英学校,对于刚进入普林斯顿的中国学生来说,与其说已经攀登到了金字塔尖,不如说真正的竞争刚刚开始。
问:你看中国学生到了普林斯顿后,有哪些常见问题?
康毅滨:1、心态上比较急,有些学生在这里急于求成,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总是把实验看作“计件劳动”,一旦不如意,就容易垂头丧气。
2、还有些学生到这里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专业,但是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
3、并且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上会遇到问题,觉得不受欢迎,孤单。
问:为什么会这样?
康毅滨:普林斯顿的理念是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自己想要什么、热爱什么的过程。
但很多国内教育系统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心态:希望一进学校,就有人指定给他(她)一个课题或任务,这个课题又一定得出成果。就像解一道数学题,一定会有答案,做完了就能拿高分。然后靠这个科研成果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他们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同时功利心又比较强。
问:其实这是成年人的典型心态。
康毅滨:我们系曾经有一个中国学生,开学后没多久,我就发现他并不真喜欢科研。我和他谈话,他说其实早就知道自己并不热爱科研,但从小学到大学,他都是第一名,所有的人都希望他考上美国一流大学。考普林斯顿就是为了完成别人对他的期待。
其实这个学生小时候对生物很有兴趣的,只是长期以来,成人世界的价值观,让他过早地把实验和名利、和事业捆绑在一起了。
在我们这一行业里,真正成功的人并不以出人头地为目的(假如为了出人头地,那还不如去搞别的行业来的更快。)他们真正享受的是探索的过程,包括许许多多的失败和得来不易的成功。
问:你刚才说的中国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也会有些麻烦,这和功利心有关吗?
康毅滨:你看,我侄子从小就被这么“教育”。带这种思维的学生,对竞争的理解是很狭隘的,认为把别人踩在脚下就是胜利,把别人比下去就是成功。
而在实验室更重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有人发表论文了,大家正一起高兴着呢,就有一些中国学生表现的闷闷不乐,仿佛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失败。
还有的科研项目八字还没一撇呢,学生就想“分家”,好算作自己一个人的成果……
有些中国学生特别想快速成名。这样的心态,学校和家庭教育要负很大的责任。在美国,成绩很隐私的东西,不会公布出来,也就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压力。他们更提倡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问:两种不同的竞争,就会产生矛盾。
康毅滨:竞争意识过强的学生,很可能缺乏团队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与他们关系紧张。
在生活的细节上,老生周末开车带新生去购物,晚到了几分钟新生会埋怨;但是新生自己在超市慢条斯理地货比三家,让老生在外面等几个钟头,还以为理所当然。
还有学生问我:为什么去年邀请他去家里过节的那些美国人今年不再邀请他了呢? 有时候我会思考这些问题,他们恐怕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
从小到大,玩完的玩具,吃完饭的碗筷,换下来的脏衣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帮他们处理好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会觉得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而多数美国学生的确更有“公共意识”。比如说主动处理实验室的垃圾,及时对别人表示感恩,我们生物系有许多做后勤工作的员工,他们负责喂养小白鼠、运送实验器材和收发文件、打扫实验室。每到圣诞节,实验室里的美国学生会牵头一起凑份子,每人出个五块十块,买个小礼物送给那些工人,以表示对他们平时工作的感激。
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反映出一个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将来他在事业上能走多远。